头条
    《简报》(2022年第14期)夯实“小网格”激发“新动能”——牙克石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08-02    来源:内蒙古法学会    编辑:办公室    浏览量:

    编者按:近年来,牙克石市深入贯彻落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部署,按照“夯实基础、培育特色、打造优势、深化提高”的工作思路,强化党建引领,织密基层网格,升级数据平台,建立起“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文明共创、环境共造、事务共商、问题共解、携手共治”社会治理长效新机制,全面构建协同高效、共建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市域社会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现将其经验做法印发各地学习借鉴。


    夯实“小网格”激发“新动能”

    ——牙克石市积极探索市域社会治理

    新模式


    牙克石市地处祖国北疆,集地林铁农为一体,是林区中心城市,社会构成多元,人口流动频繁,社会治理任务繁重。近年来,市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部署,紧跟形势发展变化,紧扣市域治理主题,紧贴林区社情特点,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基层网格全覆盖、网格党组织全覆盖为抓手,积极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模式,全力探索打造“4+N”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有效提升了林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共建共治,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立足市情推动地林铁农协同发力,整合治理资源,全面构建大党建理念,创建“党建+网格化+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推进“党建一体化”工作下沉到基层网格、服务聚焦到群众身边,陆续打造暖泉街道办事处等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示范点11个,最大限度凝聚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合力。秉承“一片林、一家亲、一个目标、一条心”理念,推动地林铁农协同共建,通过与内蒙古森工集团等单位召开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对接会等方式,联合建立“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谋、文明共创、环境共造、事务共商、问题共解、携手共治”长效机制,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打通基层治理服务“最后一公里”,全面构建了协同共建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二、织密网格,架起基层善治“连心桥”

    积极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根据村(社区)人口数量、面积、地理位置、党组织和党员数量等情况,按照“一格一长,一格多员”划分标准,将全市14个村、47个社区划分为506个网格,配备专、兼职网格员2420名。全力保障网格员工作经费,每年将350余万元工作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加强网格党组织建设,将驻区单位、民警等纳入社区党组织机构,推动实现了网格党组织全覆盖。    

    三、多措并举,打开矛盾化解“解压阀”

    在推进党建引领基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基础上,以村居网格为独立单元,建立“4+N”(1名法官+1名民警+1名司法干警+1名网格长+N名人民调解员)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在“警源” “访源” “诉源” “矛源”四源治理上下功夫。成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9个,培养专职人民调解员47人、兼职人民调解员196人,切实加强矛盾调解队伍建设。将全市47个社区、14个村、506个网格划分为96个单元格,确定了对口联系的法官、律师、专职调解员、片区民警等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责任人,进一步明确矛盾化解责任。以市非诉纠纷调处中心为平台,规范矛盾纠纷登记、交办、调处等基础台账,进一步推动矛盾调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建设。建立矛盾纠纷“上报—研判—交办—调处—回访”全链条闭环受办机制,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实现基层治理“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矛盾不上交”,进一步提升矛盾化解效率。

    四、 注重创新,探索基层智治“新路径”

    不断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升级改造“雪亮工程”原有视频监控平台,提升存储能力,提高覆盖面,实现全覆盖、无死角建设目标,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工作质效夯实技术基础。依托社会资源接入平台及视频专网平台,建设“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共享中心”,全面整合各条块数据资源,打通数据壁垒,提升跨行业、跨部门联网应用共享能力,逐步实现数据融通、一网汇聚、横向联通,为基层业务办理、数据比对、矛盾化解等提供技术支持。充分发挥“爱在林都”党建引领乡村基层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作用,将城区交通运行图、智慧社区安防监控、偏远镇区会议进行情况等拓展应用到市域社会治理领域,努力实现全区各要素实时有效掌控、各风险点可视管理、各部门全方位联动,以基层智治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治区法学会开展基层规范化建设

    观摩活动


    7月15日,自治区法学会理事、平安建设研究会副会长、赤峰市委政法委二级巡视员王琳琮带队,组织盟市党委政法委分管副书记、法学会副会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共20人,赴通辽开展基层法学会规范化建设观摩活动学习第三届通辽法治论坛组织实施及法学会规范化建设经验。

    观摩组成员全程参与第三届通辽市法治论坛大会组织与实施,参加经验交流座谈会,听取通辽市委政法委副书记、法学会副会长傅强同志所做的经验介绍。

    近年来,通辽市法学会在强化政治引领、繁荣法学研究、参与法治实践、开展法治宣传组织法治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全区法学会树立了典型。其主要经验:一是组织领导科学化坚决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法学会建设的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的若干措施,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法学会工作全过程,市委市委政法委始终把法学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分析研究部署,完善符合群团组织特点的工作机制,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方玉东坚持重点工作亲自部署,重大活动亲自参加,突出问题亲自解决,工作落实亲自督办,以上率下二是组织建设实体化市委编办及时为法学会增核了编制,市法学会编制11人,8个旗市、法学会共核定编制30人,已全部到位,实现了县级行政区法学会全覆盖。做到了有机构、有编制、有人员、有制度、有独立配套的办公场所、有统一的门牌标志、有经费保障。三是业务创新品牌化。聚焦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举办政法系统青年法治沙龙、三届通辽法治论坛建立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积极开展“双百”报告会、法治基层行”巡讲、三会一坛”、法治轮训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活动100场次,累计轮训基层法治骨干3000余人,普法受众逾200万人是工作运行规范化。制定《通辽市法学会职能职责》《通辽市法学会内设机构及岗位职责》等10多项工作制度,定期召开会长会议、常务理事会议理事会议


    法学会动态


    全区15万人收看2022年“双百”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7月22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法治宣讲活动中央和国家机关专场报告会在中国法学会融媒体中心面向全国直播。内蒙古自治区“双百”活动组委会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设分会场。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王旭军,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班子成员、自治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秘书长苗孔连,自治区司法厅二级巡视员王向东、自治区教育厅二级巡视员朱广元等领导及各成员单位业务处室负责人、联络员等30余人集中观看专场报告会直播。据统计,全区15万余人下载央视频APP通过直播方式收听收看了报告会,再创历史新高,受到全国“双百”组委会表扬。

    7月19日,内蒙古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推进会暨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在内蒙古法官学院召开。会议由自治区党委政法委领导班子成员、自治区法学会专职副会长、秘书长苗孔连主持,传达了自治区法学会、自治区司法厅、自治区团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2022年内蒙古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的通知》,听取了各单位及媒体对基层行和法学会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建议,并就创新开展“2022年基层行活动”进行讨论交流。会议从强化政治引领、加强部门联动、打造边疆特色、聚焦服务群众、创新方式方法等方面,对基层行活动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推进,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通知》各项任务。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宣传教育处处长李建军,自治区司法厅干部黄超,自治区团委干部张勇,法治日报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史万森,民主与法制社驻内蒙古记者站站长任晓宁,内蒙古法制报社副社长吴树臣,央广网记者魏全民等基层行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言。

    ▲7月21日,“包头市法学会第三届法学论坛暨市域社会治理主题论坛”在包头市石拐区人民法院举行。论坛以“聚焦诉源治理依法能动履职,更深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共筑长治久安的法治担当”为主题,共商进一步防范化解市域社会治理“五类风险”的法治对策。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一级调研员乌兰其其格,市法学会、市政法各部门、市政府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及部分征文作者共70余人出席论坛。

    7月18日,锡林浩特市法学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审议了锡林浩特市法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举产生了63名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和34名常务理事;选举项存明同志为锡林浩特市法学会会长,红梅同志为常务副会长,石凯龙等10名同志为副会长,文德丽同志为秘书长。并对下一步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7月18日,锡林浩特市法学会召开从破产法视角运用府院联动机制探索解决烂尾楼问题研讨会。市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市长孟根,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法学会会长项存明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法学会副会长高成主持会议。市府院联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烂尾楼的现状、成因、存在的问题、具体措施建议等方面开展了研讨交流,为妥善合理解决全市烂尾楼问题贡献法治力量。

    近日,乌海市乌达区法学会联合区委政法委、区司法局、团区委举办2022年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开展反邪教宣传教育。共发放反邪教、《民法典》、“禁毒常识”、“打击养老诈骗”等宣传折页800余份,发放反邪教手提袋、扑克等宣传物品200余个,受教育群众1200余人。







          版权所有、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与北二环交汇处向西400米路北 邮编:010051
      备案号:蒙ICP备20220022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