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简报》(第11期)建立“223”工作机制 助推兴安盟法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发布日期:2021-02-25    来源:内蒙古法学会    编辑:办公室    浏览量:

    建立“223”工作机制

    助推兴安盟法学会工作高质量发展


    兴安盟法学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学会建设的意见》,立足工作实际,积极探索建强“两支队伍”、发挥“两个作用”、建好“三大阵地”的“223”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法学会联系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全面推进法治兴安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聚焦体制机制,在着力建强“两支队伍”上求突破

    兴安盟委、行署将加强法学会建设作为推进全面依法治盟和繁荣法学研究的有力举措,在建强法学会机关和会员两支队伍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实现了领导有力、机构健全、成效显著。

    (一)着力建强机关队伍。一是领导重视,书记亲自抓。自治区党委常委、盟委书记张恩惠定期听取法学会工作情况汇报,盟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马焕龙同志专题研究部署法学会建设工作,亲自协调、亲自落实,推动组织部、政法委、编办、财政局等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兴安盟法学会已经盟委编办批复为正处级群团机构,内设4个业务科室,核定事业编制10名,由盟委政法委代管。在抓好本级机关队伍建设的同时,坚持系统观念,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同步推进旗县市法学会改革,全盟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二是稳步推进换届选举工作。2020年10月15日,召开兴安盟法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及新一届领导机构,会长1名,常务副会长1名,专职副会长2名,兼职副会长6名,兼职秘书长1名,理事82名,常务理事40名。盟法学会近100万元经费纳入盟本级财政年度预算。

    (二)着力建强会员队伍。目前,盟法学会已发展团体会员41个,个人会员1409名,个人会员比2019年新增152名,增长12.1%。积极推进会员档案管理信息化,建立会员电子档案,逐步录入中国法学会会员信息管理系统。畅通会员沟通渠道,定期推送期刊和学术刊物,共享信息资源,及时发布会员活动信息,收集整理并反映会员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共治共建共享理念,整合全盟法学法律人才资源,进一步从全盟政法各单位遴选法学法律人才,建立完善“百名法学法律专家人才库”。目前,入库专家人才133人。积极推动和支持“大道法律文化研究会”“兴安盟天平调解协会”“律师协会”等研究会、协会工作有序开展,形成工作合力。

    二、围绕职能定位,在充分发挥“两个作用”上下功夫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平安兴安、法治兴安建设,紧扣“法学智库”定位,着眼人才和创新两支力量,建立联席会商制度,法学会“搭台”,多方联动“唱戏”,积极发挥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职能作用。

    (一)发挥“智库作用”,进一步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助力法治政府建设。一是筑牢平台,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开展为群众提供无偿、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活动。依托全盟1009个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做好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进一步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和援助事项范围,做到“应援尽援”。二是优化服务,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律师为民营企业法治体检”活动,组建疫情防控律师公证服务团,为37家企业商会开展法治体检42次。开展全盟90个深度贫困嘎查村律师全覆盖服务活动,覆盖受众4552人,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10件,解答法律咨询1200余人次。三是夯实根基,助力立法课题应用。依托区级立法联系点(科右前旗乌兰毛都苏木)开展立法建议课题研究,发放征求意见函500余份,收集意见建议136条,整理上报修改建议51条,被采纳14条,提出立法建议8项,被采纳2项。

    (二)发挥理论“支撑作用”,进一步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一是重点研究成果更加丰硕。围绕“三大攻坚战”、自治区法学会“七大课题”、兴安盟“五区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加强民族工作、改善营商环境等领域,形成一批“接地气”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兴安盟推送的论文《东北地区优化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的法律服务和保障研究》《内蒙古兴安盟地区法治化优化营商环境探析》分别荣获第十三届“东北法治论坛”二、三等奖;《浅谈公安机关创新推进放管服改革便民利民举措》荣获第六届“中国·民族区域法治论坛”二等奖;《补短板强弱项以公共法律服务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荣获第十四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三等奖。二是成果转化应用更加广泛。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向盟委、行署推荐法学研究成果使之应用到执法、司法、普法实践中,融入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公共法律体系建设等工作中,更好地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三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活跃。成功承办“第十二届东北法治论坛”“第六届中国·民族区域法治论坛”“第十四届环渤海区域法治论坛”,积极组织会员参加各大区域法治论坛学术研讨会,累计投稿200余篇,多次被组委会评为“优秀组织单位”。

    三、依托特色品牌,在打造“三大阵地”上谋发展

    着力建好法律服务、法治宣传、媒体宣传三大阵地,常态化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聚力打造兴安盟法治宣传特色品牌

    (一)品牌引领,打造法律服务阵地。发挥“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宣传品牌作用,推动“双百”活动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党政机关、进党校。全年开展法治宣讲422场,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受众6万余人次。组织志愿者参加“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4614人次,法治宣讲317场次,普法宣传310场次,线上普法1300余场次,普法受众53万余人。积极参与兴安盟首届法治事件、法治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初审、专家评审、评选小组终审,从32个参选事例及52名个人中评选出“十大法治事件”“十大法治人物”。

    (二)宣讲带动,打造法治宣传阵地。积极参与反邪教法律宣传教育活动。2020年,兴安盟被中政委反邪教协调局指定为全国四个市域反邪教警示教育巡回宣讲试点地区之一,依托“兴安盟1334反邪教警示教育工作法”,整合资源、多方联动,累计开展反邪教警示教育宣讲122场次,推动法治宣传措施做细、目标做优。组织全盟法学法律工作者及法学会会员组成法治宣讲小分队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牧区开展法治宣传,提供法律服务,围绕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阐释政策,答疑解惑。组织开展“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举办宪法专题讲座320场,宪法宣誓活动160场,开展座谈、法治乌兰牧骑演出、宪法学习宣传“七进”等活动,参与人数2万余人次。

    (三)丰富载体形式,打造法治媒体阵地。构建“一网一刊一微”的立体传播形态,坚强网上阵地,探索“互联网+法学会”模式,突出政治性、原创性、服务性,对“兴安盟法学网站”进行全面提档升级。做强传统阵地,精心编撰《兴安法学》期刊22期,发表理论文章300余篇,累计刊印1万余本,办刊质量逐步提升。做好新媒体阵地,在“兴安盟政法微信公众号”开辟法治宣传专栏,开展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疫情防控、民法典、宪法等法律宣传服务。在“兴安司法行政”公众号展播全盟首届法治动漫微视频16个评奖作品。







          版权所有、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与北二环交汇处向西400米路北 邮编:010051
      备案号:蒙ICP备2022002299号